以下是手串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:
手串的历史
– 起源与早期发展(上古至隋唐):中国最早的珠串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,北京房山山顶洞人遗址出土了穿孔兽牙、贝壳、石珠等组成的“护身符”颈饰。商周时期玉文化兴起,贵族以玉、玛瑙、石等材料制成“礼玉”串饰。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兴盛,佛珠随佛法东传进入中土,成为文人参禅悟道的媒介。唐代,菩提子佛珠备受推崇,文人雅士常以其赠友。
– 清代:宫廷手串的鼎盛与世俗化:清代受藏传佛教影响,将佛珠发展为朝珠,成为宫廷服饰定制。朝珠由108颗珠子组成,材质多样,不同场合佩戴不同材质。宫廷后宫女眷将朝珠简化为手串,慈禧太后尤爱碧玺手串。
– 民国至现代:断档与复兴:民国时期手串文化因战乱和社会动荡一度衰落,但仍有矿石类珠串流行。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,文玩市场兴起,形成“木质手串热”。2005年后,“文玩”概念普及,手串材质更加丰富多样。
手串的文化背景
– 宗教文化:在佛教中,手串被称为“念珠”,用于计数诵经或念佛,108颗珠子的佛珠象征断除108种烦恼。道教也使用手串,常与养生、辟邪等理念结合。
– 身份地位象征:在中国古代,手串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,皇室和贵族常佩戴由珍贵材质制成的手串。古埃及的贵族、统治者用黄金和宝石制成手串彰显身份,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,手串也是贵族和宗教领袖的标志。
– 民间信仰:在民间,手串常被视为护身符,具有辟邪、保平安的作用,一些带有特殊纹路或颜色的珠子,被认为具有特殊的灵力。
– 盘玩文化:木质或果核手串经过长时间盘玩会形成独
特的包浆,增加其价值和文化意义,盘玩过程也成为一种乐趣和文化现象,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生活的热爱。